氢能市场“热力”不减,商业化难题亟待各方合力破解

今年11月正式通过的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下称《能源法》),标志着我国在能源领域的法治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其中备受市场关注的是,氢能首次被明确纳入了能源管理体系。

作为清洁能源发展的大方向之一,氢能一直被市场寄予厚望,政策层面助力频频。

在市场向好预期下,近年来众多传统行业公司开启氢能业务布局,谋求“第二增长曲线”。国内氢能行业也逐步诞生了一批优质的转型成功代表,结合自身传统产业优势,搭建出了有行业特色的产业链条。

另一方面,当前氢能产业链生产、储存、运输和应用等环节成本相对较高,产业链体系尚不完备,市场商业化进程仍有待提高。

产业协同格局渐显

赫美集团通过布局氢能业务,将产业链条向新能源领域延伸,实现从传统零售向多元化产业的转型。此外,氢能业务与赫美集团现有的业务或资产之间可能存在协同发展的机会,例如利用零售渠道推广氢能产品、建设加氢站与现有商业设施相结合等,发挥产业协同效应,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同样在山西,立足自身强大科研实力及煤基优势,传统煤焦企业美锦能源自2017年就开始大力发展氢能产业。该公司副产品焦炉煤气中有55%左右的氢气富含量,是目前低成本大规模制氢的重要途径之一。

“发展氢能产业美锦能源具有先天优势,公司传统能源板块煤炭业务属于‘煤-焦-气-化-氢’一体化产业链布局的上游,与氢能业务具备显著协同效应,形成双轮驱动发展战略。”美锦能源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发展,公司氢能产业链上已集聚了二十余家细分领域高成长性企业,基本完成氢能全产业链布局。针对氢燃料电池汽车这一氢能应用的重要方向,美锦能源旗下设有飞驰科技及青岛美锦两家新能源商务车整车制造企业,年产能达1万辆,2023年国内燃料电池汽车销售市占率17%,已位居行业第一。

作为全球领先的光伏企业,隆基绿能当前就基于“绿电+绿氢”,探索实现碳中和解决方案,推动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与制氢技术的深度融合。

公司2021年3月成立隆基氢能,过往3年多时间里,先后发布了ALK Hi1和ALK G系列产品及“绿电+绿氢”解决方案,并首次将“4对1”制氢系统(4台1000标方/小时电解槽对应一套气液分离框架和一套气体纯化框架)商业化运用。

基于在绿氢装备产业链上的布局,隆基氢能目前已具备碱性水电解槽配套的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材料生产能力。截至2024年11月底,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已交付项目超350MW,已签约项目超500MW,涉及石油炼化、合成氨、冶金、交通等多个领域。

市场寄予厚望

今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我国首部《能源法》,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氢能被正式纳入,也标志着氢能的能源属性得到进一步明确。

地方层面,近月来山东、四川等地相继出台“氢能车辆免收高速通行费”支持政策,氢能燃料电池汽车跨区域示范应用进入新阶段,氢能产业商业化进程也进一步加速。

“绿氢是实现工业脱碳、遏制全球气候变化必不可少的技术路线。”隆基绿能人士也表达了对氢能市场发展前景的看好,他提及,当前全球各国均在积极提供补贴与鼓励,投建示范项目,鼓励产业各方共同协作解决技术、产品、投资、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政府也在制定相关政策,促进行业长期有序发展。随着全球碳市场和碳交易机制的持续落地,中国对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持力度加大,氢能市场的发展机遇将进一步展开。

商业化进程仍待提高

采访中氢能行业人士多谈及,从相关数据分析,2020年至2023年氢能产业发展呈逐年爆发式增长,但进入2024年,受到成本、效率、材料、经济性等因素制约,氢能项目投建进度不及行业预期,市场发展进程放缓。当前,氢能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技术瓶颈和市场难题有待破解。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链体系仍然不完备,制氢、储氢、运氢及应用尚未形成高效的产业链。其次,氢能行业标准规范不完善,氢能技术发展也受到众多条件制约。”美锦能源上述人士称,要打破氢能技术瓶颈和壁垒,自主创造性、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缺一不可,需要氢能从业者共同携手,破冰前行。

首先,行业应全面建立氢能产业垂直管理与监管体系。目前氢气是作为危化品来管理,应当将氢气正式纳入能源管理体系,实施如燃油、LNG、天然气等类似管理办法,如此才能更有利于氢能产品规模化发展。

其次,应当加快完善我国氢能标准体系,从市场需求出发,采取头部企业牵头,协同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建设涵盖全产业链的创新平台,聚焦氢能领域设备、材料、零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最后,要拓展氢能应用场景,打造氢能生态体系。支持氢能在冶金、化工、工业、建筑、储能、发电等多元化应用。

(内容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