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储能市场爆发:立陶宛1.7GW项目释放数亿欧元机遇

近日,立陶宛能源部正式批准建设总规模达1.7 GW/4 GWh的储能项目,以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可靠性和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这一重大举措标志着立陶宛在推进能源独立和绿色转型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也为全球储能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一、项目背景与资金支持

立陶宛储能投资支持计划由欧盟“国家援助临时危机和过渡框架”(TCTF)提供资金,是其1.8亿欧元能源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应对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该计划最初预算为1.02亿欧元,因申请踊跃,额外追加3700万欧元,最终支持金额达1.39亿欧元。

环境项目管理局(APVA)已完成项目评审。获批项目总功率1.7 GW,容量4 GWh,总投资额约8.4亿欧元,国家补贴平均覆盖约15%的成本。项目规模限制在30 MWh至300 MWh之间,主要以电池储能系统(BESS)为主。

二、立陶宛能源结构与储能需求

立陶宛长期以来电力依赖进口,尤其在2009年伊格纳利纳核电站关闭后缺口显著。近年来,该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底,全国总装机容量7.283 GW,其中可再生能源占比61.83%(光伏2.408 GW,风电1.832 GW),抽水蓄能900 MW,电池储能200 MW/200 MWh。

 

2024年立陶宛发电量达7.761 TWh,同比增长37%,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69.8%,本土发电量占电力总消费量的63%,创15年来新高。2025年第二季度发电量同比再增50%,风光发电贡献显著,可再生能源占比达70%。

 

 

 

为实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10.3 GW(其中光伏4.1 GW、陆风4.5 GW、海风1.4 GW)及电力净出口目标,立陶宛亟需配套灵活性资源。除扩建Kruonis抽水蓄能电站(至1.01 GW)外,电池储能成为重点发展方向。政府计划到2028年实现1.5 GW/4.4 GWh储能容量,此次1.7 GW/4 GWh项目是其中关键组成部分。

 

 

三、企业参与与中国厂商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已有多个国际和本土企业参与立陶宛储能建设。2023年10月,Energy Cells投运200 MW/200 MWh电池储能站,由西门子能源与Fluence联合实施。2025年以来,更多企业加快布局:

天合储能与本地EPC企业Stiemo合作,计划未来2–3年部署GWh级储能,首批项目规模90 MW/180 MWh;

宁德时代为西部30 MW/60 MWh项目供应电池,PCS由Power Electronics提供;

思格新能源等中国企业也通过本地经销商进入市场。

然而,立陶宛于2024年底通过第733号法案,禁止被列为“国家安全威胁国”(包括中国)的企业远程访问其电力控制系统。该法规适用于100 kW以上的发电和储能设施,已于2025年5月生效,现有设备须在2026年5月前完成合规改造。这一政策对中国企业在立陶宛及东欧市场的运维服务和系统集成提出了严峻挑战。

 

 

四、总结与展望

立陶宛通过大规模储能建设推动能源转型,既是增强电网独立性、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必然选择,也是欧盟绿色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1.7 GW/4 GWh储能项目将在未来几年释放数亿欧元市场空间,为具备技术和服务优势的企业提供重要机遇。

中国企业虽面临政策限制,但仍可凭借供应链效率、成本优势和本地化合作参与竞争。如何适应法规要求、深化区域合作、创新商业模式,将成为赢得立陶宛及波罗的海储能市场的关键。